English

国企改革:从谈看法到谈办法

1998-03-07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朱伟光 张传亚 我有话说

此次两会,国企改革是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关注的焦点。与以前不同的是,代表、委员们已由过去的只谈看法变成了多谈办法,纷纷为国企改革献计献策。

国有企业要正确地看待自己,既客观公正地认识自身的不足,又看到自身的优势,这成为代表、委员们的共识。山西大学经济学教授宋绍华委员是全国第一家企业诊断事务所的所长。这些年来,他领导的企业诊断事务所成功地对一些国有企业进行“诊断”,使其重新走上振兴之路。他认为,现在看到国有企业的问题太多,优势看得太少,一讲国有企业,就是一大堆难题。这十分不利于企业客观、公正地认清自身的优势,不利于增强人们对国有企业改革的信心。国有企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人才优势、规模优势、装备优势和管理优势等诸方面,这些是其他所有制企业所无法比拟的。

吉林延边敖东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李秀林代表以企业自身的巨大变化,印证了宋绍华委员的观点。敖东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原来是国有大型农垦企业。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后,他们通过建立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定向募捐、上市融资、配股,开始了两个转变,从而给企业带来勃勃生机。现在,企业一改过去单一品种经营为资本金经营。通过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已收购省内外十几家企业,确保了国有资产的增值。从1993年改制到1997年,该公司产值已由二千万元增加到两亿元。李秀林认为,国企改革肯定会取得突破性进展。

国企改革的三年攻坚目标已定,如何保证实现?代表和委员们集思广益,各抒己见。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所长厉无畏委员针对“人往哪里去”的难题,提出建议,要通过建立劳动市场,发展社会服务性行业,扩大就业门路。来自天津的欧成中委员建议,必须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第三产业,拓宽第三产业行业的门类。同时,还要出台一些配套措施,使国有企业和下岗职工之间建立一个缓冲地带,确保社会的稳定。

国企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每个企业面临的困难也大不相同。因此,国有企业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大胆探索选择适合于本企业的改革办法。哈尔滨铁路局局长李树田代表对此感触很深。始建于1903年的哈尔滨铁路局,是中国铁路管理模式的发源地。改革开放之后,该局由于受旧体制的束缚,亏损日趋严重,到1996年底,该局已累计亏损40多亿元,成为全国14个路局的亏损大户。去年他们内建机制,外创效益,眼睛紧紧盯在市场上,搞起客贸营销,把指标层层分解,极大地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到1998年初,这个铁路局一举遏制了亏损,减亏近两亿元。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是全国最大的国有农垦企业,拥有103个农场,3000多万亩土地。改革之前,这个企业粮食产量一直徘徊在100亿斤以下。九十年代初期,他们果断地实行“家庭农场”承包责任制,划小核算单位,大农场套小农场,粮食产量迅速提高,1995年首次突破100亿斤大关,1996年达到143亿斤,1997年则达到了170.4亿斤,三年新增产量相当于前47年的粮食总产量。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局长王玉林代表说,“观念真的转变了,改革别有洞天。”

国企改革,三年攻坚,任务艰巨。正如宋绍华委员建议的那样,只要我们把眼睛盯在市场上,主意打在人才上,功夫下在管理上,改革的措施再紧跟上,我们坚信,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国企改革的攻坚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